▲新樓醫院小兒科醫師賴馥蘋表示,若不慎誤食腐蝕性物質,應牢記「三不一就醫」正確處理原則。(記者蔡清欽攝)
視傳媒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台南1名年僅15歲少年,因誤飲強酸性清潔劑,導致食道與胃部中度灼傷,在新樓醫院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下順利康復出院,小兒科賴馥蘋醫師提醒,若不慎誤食腐蝕性物質,應牢記「三不一就醫」原則,切勿催吐、喝水或自行中和,應立刻就醫以免加劇傷害。
新樓醫院小兒科醫師賴馥蘋表示,該名少年飲用強酸鹽酸後出現不適,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與胃部黏膜有二A級灼傷,即黏膜層已遭破壞,出現糜爛、水泡與表淺潰瘍,所幸無深層潰瘍。經治療後病況穩定,現已返家靜養,並定期回院追蹤。
腐蝕性物質若誤食,會對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賴馥蘋醫師指出,強酸如鹽酸、硫酸造成「凝固性壞死」,在黏膜表層形成焦痂,雖可略阻止深入破壞,底層組織仍可能持續受損;而強鹼如氫氧化鈉則引起「液化性壞死」,能穿透深層組織,甚至導致食道穿孔與縱膈腔感染,傷害往往更甚。
賴馥蘋說,誤食後的正確應變關鍵在於「三不一就醫」:不催吐、不喝水、不中和,立即送醫。因催吐會使腐蝕液體再次接觸已受損的食道,增加二次灼傷;飲水可能刺激嘔吐、誤吸入肺部;而試圖用酸鹼中和,恐因化學反應產生高熱與氣體,引發胃腸穿孔。唯有儘速就醫,才能爭取黃金救治時機。
醫療團隊會依據症狀與攝入物種類,決定是否於誤食後6至24小時內安排胃鏡。若出現吞嚥困難、流涎、口腔發炎等情形,或明確攝入強腐蝕劑,即使初期症狀輕微,仍需積極評估。若為稀釋漂白水等低腐蝕性液體、且無症狀者,則可住院短暫觀察。
賴馥蘋表示,胃鏡下損傷程度可分為零至三級。二級傷害已穿透黏膜,細分為無深層潰瘍的二A級與有深層潰瘍的二B級;三級則為組織壞死,嚴重者需住院、禁食、置入鼻胃管。病人在傷後2至3週內應進行鋇劑吞嚥攝影,確認是否發生食道狹窄,必要時須接受氣球擴張或手術,並長期追蹤預防演變為食道癌。
賴醫師呼籲,居家存放含強酸、強鹼之清潔劑,應遠離兒童與青少年手可及之處,並避免使用飲料瓶盛裝。許多清潔劑外觀近似飲品,稍有不慎即釀悲劇。
-
2025-08-10 20:41:25
-
2025-08-08 18:17:39
-
2025-08-07 17:44:28
-
2025-08-07 14:53:18
-
2025-08-07 11:29:40
-
2025-08-06 17:37:49
-
2025-08-05 17:45:01
-
2025-08-05 17:24:53
-
2025-08-04 17:52:16
-
2025-08-01 18:28:19
-
2025-07-28 16:27:54
-
2025-07-26 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