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媒/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心導管團隊近日成功施行「血管內震波碎石術」(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 IVL),成為屏東縣率先完成這項新技術的醫院。這項突破,象徵心導管治療在南台灣邁入更安全、精準的新里程碑。
屏基院長吳榮州表示,冠狀動脈疾病已成為國人常見維的心血管疾病,其中約有三成患者伴隨中重度血管鈣化狹窄。這些病患的血管除了因動脈粥樣硬化而出現狹窄,更因鈣化使血管變得僵硬不易擴張,導致治療難度大幅提升。與一般粥樣硬化斑塊不同,鈣化斑塊往往對傳統的心導管治療造成阻礙,僅靠球囊擴張難以有效打開狹窄處,後續支架的放置也變得困難,甚至無法成功植入。醫師必須依靠切割球囊術或鑽石旋磨術,先將鈣化的病灶切開或磨耗,才能進一步擴張並置入支架,但過程複雜且風險較高,稍有不慎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剝離。
sy, IVL)逐漸展現其優勢。這項技術的原理與治療腎結石所使用的體外震波碎石術相似,透過震波能量專一性地作用於血管內的鈣化組織,使堅硬的鈣化斑塊出現裂痕並分解。相比於傳統的切割球囊或鑽石旋磨術,震波的方式對血管壁更為溫和,能降低血管破裂與剝離的風險,進一步提升治療的安全性。
▲屏基完成血管內震波碎石術為冠狀動脈鈣化病人帶來新契機。(圖/屏基醫院)
屏基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補充說明,原本僵硬的鈣化血管經過震波處理後,得以恢復一定的擴張性,支架在植入時能更完整地撐開並貼合血管的圓形結構。臨床研究顯示,經過震波碎石術處理後,血管管腔截面積平均可增加一倍,支架的植入成功率超過九成。此次案例的成功,證明IVL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也大幅降低手術風險,對過去因血管鈣化而受限的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現年70歲的謝先生因為呼吸喘、胸悶、心悸到屏基急診就醫,抽血發現心肌酶指數過高,疑似心肌梗塞立即會診心臟血管科黃偉春醫師並送入心導管室,不料謝先生三條冠狀動脈都有嚴重鈣化,導絲與微導管一度無法通過病灶,情況相當棘手。黃偉春醫師先透過鑽石旋磨術艱難地開出一條通路,再進一步以血管內震波碎石術擊破鈣化環。最後在血管內超音波的導引下,順利放置塗藥支架,讓血流暢通無阻。病人術後恢復良好,隔天便能平安返家。
此次成功的臨床應用,代表屏東縣在心血管介入治療上與國際同步,吳榮州院長強調,未來醫院將持續引進國際最新醫療技術,提供病患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
2025-08-26 18:51:07
-
2025-08-26 17:43:26
-
2025-08-26 16:42:28
-
2025-08-26 16:35:54
-
2025-08-26 16:14:05
-
2025-08-26 15:56:38
-
2025-08-26 15:46:37
-
2025-08-26 15:30:00
-
2025-08-26 15:14:03
-
2025-08-26 15:18:03
-
2025-08-26 14: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