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媒記者 駱志雄∕台中報導
被譽為「正大光明筆莊」靈魂人物的製筆大師陳景聰,從16歲踏入製筆工廠學徒以來,與毛筆結緣已超過半個世紀。從小學徒到獨當一面的工藝書法研製專家,再到2020年獲臺中市文化局認定為文化資產「毛筆製作」保存技術及保存者,陳景聰憑藉堅持、使命感與一技在身的專業,不僅延續了中華傳統工藝的生命力,更將毛筆製作推向藝術與文化的高度。
他即將於9月5日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辦製筆新書發表會暨展覽,主題聚焦於「胎毛筆」與傳統毛筆工藝,將展現百道手工製程的繁複細節,以及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的藝術毛筆,邀請社會大眾一同見證傳統工藝的美學與心靈力量。
陳景聰出生於台南安平,早年在父親「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的叮嚀下,毅然踏入毛筆工廠學徒行列。當時教育部將書法列入小學課程標準,正值毛筆市場蓬勃發展。他從基礎的「打黃麻絲」做起,手上經常被牛骨梳刺得血肉模糊,但他不以為苦,憑著毅力和專注,三年四個月後順利出師。
1980年代接下大里工廠後,他歷經不景氣的低潮,卻憑藉「胎毛筆」技藝讓事業轉危為安。「胎毛筆」一生僅能製作一次,且必須一次成功,製程挑戰極高。也因此,他製作的胎毛筆深受家長信任,聲名遠播。1991年更進駐台中美術園道,迎來事業高峰。
2022年,陳景聰曾以「一生製筆人 心繫毛筆事」為題,在大墩文化中心展出六○年代後的製筆工具與工序,完整呈現傳統工藝的文化厚度與美學價值。展品汲古創新,讓毛筆不僅是書寫工具,更升華為藝術品。
然而,在製筆師傅人數從300人銳減至幾乎後繼無人的今日,陳景聰更感使命沉重。他不僅積極推廣製筆工藝,並希望培養新一代學徒,讓這門古老工藝得以傳承。「技術沒有速成,是靠一點一滴練出來的。」他語重心長地說。
除了工藝成就,他也樂於投身公益與藝文推廣,曾多次舉辦展覽與講座,並遠赴中國黃帝陵與蒙恬墓致敬,展現他對中華文化的敬仰與堅持。
這場即將舉辦的新書暨展覽,不僅是陳景聰五十多年工藝人生的縮影,更是對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見證。他用一生的執著與信念,詮釋了「一技在身,勝過千金」的生命智慧。
-
2025-08-16 23:53:54
-
2025-08-16 23:51:58
-
2025-08-16 23:40:00
-
2025-08-16 20:50:00
-
2025-08-16 19:56:00
-
2025-08-16 18:26:28
-
2025-08-16 17:58:52
-
2025-08-16 17:49:19
-
2025-08-16 17:44:24
-
2025-08-16 17:37:27
-
2025-08-16 14: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