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大罷免前夕 防範奧步重演、臺灣民主需謹慎守護。(圖/網路翻拍)
【記者 彭可/綜合報導】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進入最後倒數,社會氛圍愈加敏感。雖然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選舉」,卻同樣是攸關政治生態的重要事件。從過往經驗來看,當政治攻防逼近臨界點,輿論操作、認知作戰,甚至突發事件的發生機率都會急速升高,讓整個過程蒙上陰影。
7月26日大罷免前夕 防範奧步重演、臺灣民主需謹慎守護。(圖/網路翻拍)
臺灣民主走到今天,不乏讓人記憶猶新的「選前劇情反轉」。2004年的總統大選,選前一天的「319槍擊案」震撼全臺,至今仍是最具爭議的政治事件之一。2018與2020年的大選中,社群平臺成為主要戰場,從假新聞到深偽影片,短短幾小時內即可讓輿論大幅翻轉。最近幾年的罷免與補選過程,也曾出現「匿名爆料」在投票前夕瘋傳,成功影響選民情緒。
這種模式並不是臺灣特有。國際上,「最後一擊」的操作也屢見不鮮。美國政治圈甚至有一個專有名詞——「十月驚奇」,形容總統大選最後幾週突如其來的重大新聞,往往對選情造成致命打擊。2016年,FBI突然重啟「電郵門」調查,讓希拉蕊陷入危機;2020年,推特與臉書封鎖「拜登兒子筆電門」新聞,引發美國社會對媒體與資訊管控的激烈爭論。這些事件告訴我們,當權力爭奪到最後時刻,任何資訊戰與輿論攻防都可能成為決勝武器。
回到臺灣,近年來的「奧步」也不再只是傳統的黑函與抹黑,手法更加隱晦卻殺傷力十足。假訊息透過社群平臺如野火般擴散,短時間內就能引爆情緒。更高明的是,有些操作甚至結合法律與行政手段,例如臨時啟動調查、突襲性公佈特定檔案,讓對手陷入難以回應的困境。還有一些社會事件的發生時間耐人尋味,讓人不免懷疑背後是否有人刻意操控。
在這樣的背景下,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並非風平浪靜的公民行動,而是政治版圖角力的一部分。無論是針對特定陣營的「人身爆料」、地方基層的「動員傳言」,甚至網路上刻意挑起對立的言論,都可能在最後48小時集中釋放。過去我們已看到,一篇「疑似內幕」的貼文、一段來歷不明的錄音,甚至一張模糊的照片,都能瞬間引爆輿論,讓許多人在沒有查證的情況下跟風,進而影響參與投票的態度。
7月26日大罷免前夕 防範奧步重演、臺灣民主需謹慎守護。(圖/網路翻拍)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假訊息的傳播速度比真相快得多。社群平臺的演演算法加劇了這種效應,讓極端或情緒化的內容獲得更大曝光,成為輿論主流。這正是「奧步」成功的最佳溫床。尤其當罷免行動牽動政黨版圖時,各種利益交錯,背後動員力驚人,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被放大、扭曲,甚至成為改變結果的臨門一腳。
國民黨此刻必須高度戒備,不僅是為了個別政治人物,更是為了整個民主程式的正當性。面對可能出現的奧步,除了強化資訊澄清,還需要設立應變機制,確保第一時間反應,避免陷入被動。同時,也必須呼籲支持者冷靜理性,勿被情緒帶風,避免因不實訊息而動搖決定。
罷免制度本意是賦予人民監督公職人員的權利,而非成為政黨角力的工具。然而,一旦奧步橫行,罷免就會失去原本的意義,淪為政治操作的戰場,進而削弱公民對制度的信任。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也是所有社會成員必須防範的。
7月26日的投票,不僅是一場對政治人物的檢驗,更是對臺灣民主成熟度的測試。歷史已經給過我們太多前車之鑑,這一次,社會能否共同守住理性與公平,將決定我們是否能避免再次陷入撕裂與不信任的迴圈。
-
2025-07-26 01:34:24
-
2025-07-25 23:31:13
-
2025-07-25 19:27:00
-
2025-07-25 18:48:48
-
2025-07-25 17:58:25
-
2025-07-25 17:43:56
-
2025-07-25 17:33:55
-
2025-07-25 17:01:32
-
2025-07-25 16:11:40
-
2025-07-25 16:04:35
-
2025-07-25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