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媒記者黃雋淮/臺南報導】
全球減碳趨勢席捲,各國企業紛紛投入「自然碳匯」以實現永續目標。今年3月,微軟宣布在印度推動30年造林計畫,以累積碳匯額度,成為全球企業搶進自然碳權市場的代表案例。未來,新植造林、森林復育與碳權交易,將成為企業邁向循環永續的重要關鍵。

▲市議員陳皇宇今日於市政總質詢,針對龍崎區「采竹之鄉」用竹林碳匯打造地方綠金新契機。(記者黃雋淮 攝)
市議員陳皇宇今日於市政總質詢中指出,國內的本土自願減量額度(碳權)仍相當有限,而龍崎區不僅是臺南市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更以「采竹之鄉」聞名。龍崎農會多年來積極推廣竹筍、竹炭及竹製產品,如今更與農業部永續司合作,啟動「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希望將竹林產業升級為碳權藍海的新典範。

▲農業局推廣龍崎區竹筍,市議員陳皇宇也專程到場相挺在地農業。(市議員陳皇宇 提供)
陳皇宇指出,竹林相較於一般樹林,單位面積二氧化碳固定量高出3至4倍,且竹子生長迅速,僅需6至8年即可產出首批碳匯,而樹木造林則需20年以上。竹林不僅效益高、時間短,更具永續循環的潛力。他建議市府經發局與農業局應積極推廣竹林碳匯,並協助媒合國際企業參與合作,開創臺南偏鄉綠色經濟新機會。
龍崎區農會推廣部主任董啟聖表示,竹林碳匯專案採取「企業、地主、農會三方共好策略」,從土地管理、基線調查、計畫書撰寫,到第三方驗證與環境部註冊,建構完善作業流程,讓碳匯專案具備透明性與可持續性,也降低企業與地主的風險,將零散林地整合成具規模的專案基地。
陳皇宇進一步指出,根據數據,台灣每年排放超過2億公噸二氧化碳,自然碳匯吸收量僅約2,000公噸,仍有近90%的缺口。若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台灣必須同時推動「自然型碳移除(長期策略)」與「技術型碳移除(短期見效)」雙軌並進。
陳皇宇強調讓龍崎活化起來、讓在地民眾賺到綠金,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臺南的偏鄉不能停下腳步,透過碳匯藍海計畫,讓環境永續、產業升級、居民共榮,我們一起努力。
-
2025-11-11 14:56:45
-
2025-11-11 14:41:28
-
2025-11-11 14:09:00
-
2025-11-11 13:44:59
-
2025-11-11 13:42:06
-
2025-11-11 13:19:52
-
2025-11-11 13:11:14
-
2025-11-11 13:01:00
-
2025-11-11 12:03:28
-
2025-11-11 10:30:00
-
2025-11-11 09:4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