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媒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在全球關注永續發展的浪潮中,台灣科研再度站上國際舞台。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受邀於202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內在發展高峰會」(Inner Development Goals Summit 2025)發表實例演說,是全亞洲唯一登上大會舞台的代表,與來自全球的學者、政策領袖及創新行動者共同探討「內在發展目標」(IDGs)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融合之道。
中山大學氣膠科研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中山氣膠科研中心率全國之先設立IDG據點,推動成效受到IDG總部與各國據點高度重視。本次高峰會從全球40多個IDG據點中,選出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國際分享,分別來自台灣、美國與阿根廷。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脫穎而出,不僅展現學術與科技的專業力,更彰顯亞洲在永續議題上兼具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實踐精神。
聯合國2024年報告指出,全球17項永續發展目標進展普遍落後,愈來愈多國際組織開始強調「內在發展」的重要性──唯有人類的意識、價值觀與情感層面同步成長,永續行動才能真正落地。今年的IDG高峰會以「化解分歧」(Bridging Polarities)為主題,吸引現場逾800人與數千名線上參與者響應。
王家蓁在會中以「如何整合IDG和SDG,實現永續發展的地球」為題分享實例,她從空氣懸浮微粒的運作機制切入,闡述人類呼吸與地球系統間的深層連動,帶領現場與線上觀眾進行「有覺知的呼吸」體驗,象徵人類與大地之間的循環互養。她指出,全球每年約有700萬人因空氣汙染過早死亡,COVID-19等呼吸道疾病也凸顯了空氣傳播的風險,因此「空氣品質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生命議題」。
愛因斯坦曾說,我們不能以製造問題時的同等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王家蓁以氣膠與量子力學的視角,點出人類實為地球整體的一部份,而非過去人們以為的「環境乃身外之物」。王家蓁以科學解釋開啟全新視角,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自身與世界的關聯,並呼籲展開生態覺醒,從內而外共同創造一個真正永續的新地球。
圖1.2: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代表亞洲於202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內在發展高峰會」發表實例演說,活動吸引數千名線上參與者同步觀看。
圖3:「內在發展高峰會」中「來自實地的影響力故事」實例演說代表合影。左起主持人Anita Nowak、阿根廷代表Violeta Lacroze、美國代表Max Klau、台灣代表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主持人Pontus Holmgren。
圖4:「內在發展高峰會」與會者合影。左起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南韓據點IDG夥伴Daeum Kim、IDG總部Mila Aliana、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第五項修煉的作者)。
-
2025-10-22 19:51:16
-
2025-10-22 19:17:55
-
2025-10-22 19:02:53
-
2025-10-22 19:02:52
-
2025-10-22 18:58:36
-
2025-10-22 18:18:00
-
2025-10-22 18:14:52
-
2025-10-22 18:11:42
-
2025-10-22 18:09:47
-
2025-10-22 18:05:31
-
2025-10-22 17: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