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禪藝文化交流會於食養山房圓滿舉行。台、日藝術家在秋意盈然的山林之境共譜一場以藝入禪、以心會友的雅集。尺八與茶席共鳴於山間露台,音與香交融,東亞美學在自然光影中緩緩展開。(圖/記者黃華安攝)
國際禪藝文化交流會活動由陳國寧老師與日本廣島西光禪寺住持檀上宗謙禪師共同策畫,二人緩步於竹林小徑,綠蔭搖曳,笑容中映出修行的平和與柔光,展現台日文化交流之深厚情誼。(圖/記者黃華安攝)
記者黃華安/新北報導
2025年10月11日,新北汐止山光靜謐、茶香縈繞,由中華禪藝文化交流協會主辦、日本廣島西光禪寺合辦的「2025國際禪藝文化交流會」於食養山房圓滿舉行。台、日藝術家在秋意盈然的晨曦相聚,以「靜、簡、和、雅」為題,於山林之境共譜一場以藝入禪、以心會友的雅集。
檀上宗謙禪師誦經祈福,山風輕拂,一場心靈的共修於靜默中展開。(圖/記者黃華安攝)
檀上宗謙禪師於茶席前誦經祈福,氣息沉穩,聲音如山風穿林,令人心靜如水。(圖/記者黃華安攝)
主持人藝術家謝美慶女士以自身修習禪藝的經驗,引導賓客沉心安坐,氣息穩靜如水。(圖/記者黃華安攝)
活動由陳國寧老師與檀上宗謙禪師共同策畫,邀集尺八、古琴、擊鼓、頌缽、茶道、香道、花道、陶藝與舞踊等多元禪藝,共展「形、聲、香、器」之合一。上午十時,主持人謝美慶女士以自身修習禪藝的經驗,引導賓客沉心安坐,氣息穩靜如水;隨後檀上禪師誦經祈福,梵音迴盪於山谷之間。陳國寧會長致詞時指出,「禪藝」一詞有兩層意涵:一為具禪宗意境之藝術可稱禪藝,二為能引人入禪之境的藝術亦為禪藝。她強調,禪藝不僅是形式,更是一種修行—「藝術若能契合禪心,便成為通往寂靜的路」。
總策畫陳國寧教授於會中致詞,以溫柔語調述說「禪藝」的初心與願景。(圖/記者黃華安攝)
日本學者奧博光致詞神采飛揚,論及藝術、自然與心靈的共振,言語中見真誠而深遠。(圖/記者黃華安攝)
一曲瑤琴清雅韻,台灣著名古琴家黃琴心受邀演奏,古琴低吟,指尖如水波微盪,回聲映入山林,凝聚一室清寂。(圖/記者黃華安攝)
日本藝術家藤蔭萬伊都演出舞踊,舞藝精湛,執扇而立,神情安定,扇影流光間綻放靜謐之美。(圖/記者黃華安攝)
會中,日本茶人奉茶,尺八與頌缽聲交融,聲與香伴,氤氳之氣如霧生心上。古琴演奏與舞踊接續登場,琴音綿延如水,舞姿靜若浮雲,流轉之間映出無聲之美。會場亦展出陶藝作品,泥土的溫潤與茶香相和,觀者於器物之間體悟「器以載道」的生活美學。午後,擊鼓聲開啟新章,茶人引領賓客入席,中華茶席與日本茶席輪番展演,一方內斂沉靜,一方清簡悠遠。香道、花道演示與古琴、尺八之音次第交錯,如東風拂松,蘊藉出東亞文化中「以藝入禪、以心會友」的共通氣韻。
貴賓以蓮葉承點心,寓意自然與心意的交融,席間氣氛寧靜而溫和。(圖/記者黃華安攝)
日本藝術家於榻榻米間詮釋日本茶道之美,茶香盈室,禪藝精神於言笑之中延續。(圖/記者黃華安攝)
日本茶人於榻榻米上奉茶,動作沉靜而專注,茶香氤氳間流露出「以藝入禪」的心境。(圖/記者黃華安攝)
夕陽西下,檀上禪師帶領眾人靜坐與頌缽冥想,光影漸息,山林寂然,眾人心隨聲息而歸於安定。此次交流會由十相文化、六陽陶館、古雲堂、自如清庵、台北極鼓擊、花響鼓樂團、等閑琴館、嵐香齋、藝學館及Bhav creative lab等單位協辦,並感謝黃茂森先生與夫人贊助,使活動得以臻於圓滿。
鼓藝演奏家蕭盈擊鼓,凝神起勢,鼓聲如心跳回蕩,為午後雅會揭開新章。(圖/記者黃華安攝)
尺八演奏家張家齊神情專注,尺八音色悠然飄蕩於山林,氣息化為風的節奏。(圖/記者黃華安攝)
頌缽音療演奏家蕭盈擊缽而坐,聲波一圈圈擴散,如水中月影,靜謐而深遠。(圖/記者黃華安攝)
尺八演奏家劉頴容與古琴家黃琴心,對話於山林之間,音韻回環,靜中有動,如水映心。(圖/記者黃華安攝)
參與演出者包括古琴家黃琴心、尺八演奏家劉穎蓉與張家齊,茶道家大河內宗沙與林筱如,花道家市川翠與余禮仲,陶藝家黃孫中,頌缽師蕭盈,以及舞踊演出者藤蔭萬伊都等。台日藝術家以音、香、器、舞共修,展現「心息相應」的禪藝精神。陳國寧老師於會後表示,禪藝是一種生活修行,在聲與香的交融間,讓心回到最純淨的當下。這場以文化為橋樑的交流,讓東亞傳統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綻放新生,體現「以藝修心、以心會人」的禪藝之道。
茶席器具陳列於案,金、綠、土色相間,簡約中見雅致之心。(圖/記者黃華安攝)
身著素白的茶藝家林筱如介紹茶道美學,弟子列隊於「禪藝」帷幕前,神情專注,氣息靜定如水。(圖/記者黃華安攝)
茶藝家柯燕燕講述東方茶道之美,與會貴賓專注聆聽。(圖/記者黃華安攝)
台日嘉賓於茶會共聚,笑語間流露出文化交融的溫度與平和。(圖/記者黃華安攝)
禪藝文化交流會的緣起,始於2024年五月。當時,中華禪藝文化交流協會創會長陳國寧女士,應日本廣島西光禪寺住持檀上宗謙禪師(臨濟宗系)之邀,攜台灣、大陸、德國與日本的音樂家、工藝師、茶人與香道師等三十餘位藝術家,於西光禪寺與幕府時代的古宅奧家舉辦為期兩日的禪藝活動。彼時,梵音悠然,香氣繚繞,琴箏、花道、書畫與太極相映成趣,兩百餘名賓客在聲與心的交融中,體驗「以藝悟禪」的靜謐喜悅。活動獲當地媒體廣泛報導,佳評如潮,甚至引來觀光旅遊局與美術館主管當面邀請再次舉辦。自此,一場以「禪藝」為名、以「心」為始的文化對話,由此展開。
花道家石川翠以自然為師,講述創作理念,言談間流露對生命之美的敬意。(圖/記者黃華安攝)
花道作品以秋色為題,黃花與紅葉相映成趣,盛放於光影流轉之間。(圖/記者黃華安攝)
陶藝作品陳列於席間,火痕與土色交織,展現手作之美與修心之道。(圖/記者黃華安攝)
回到台灣後,陳國寧教授延續此緣起,積極推動第二屆「2025國際禪藝文化交流會」,再度邀請檀上宗謙禪師率日本藝術家訪台,在汐止食養山房共修、共演,讓禪藝精神於山水之間延續生根,於文化之流中持續流轉。
陳國寧教授指出,禪藝之於生活,如水入茶,無聲而深遠。書香、茶花、琴樂、陶畫皆為民眾所親近之藝,若能融入禪意,便能引人心返樸歸真、由藝悟心。當今國際禪風興起,推動多元禪意文化的交流,不僅能化解文化隔閡,更能促進互敬、誠信與和諧共生的社會。
禪師以「母親與大自然」為觀想,帶領眾人感念生命的溫柔,與會者深受感動。(圖/記者黃華安攝)
檀上禪師帶領眾人靜坐與頌缽冥想,光影漸息,山林寂然,眾人心隨聲息而歸於安定。(圖/記者黃華安攝)
陳國寧教授頒發感謝狀於贊助本次活動之黃茂森先生與夫人,使活動得以臻於圓滿。(圖/記者黃華安攝)
台日與會藝術家於茶屋前合影留念,笑容與山林共融,禪藝精神由此傳遞。(圖/記者黃華安攝)
日本廣島西光禪寺住持檀上宗謙禪師亦闡釋:「禪藝,是順應當代而生的全新詞彙。它不僅是一場藝術盛會,更是面向未來千年的文化對話平台。」他進一步說道:「禪,是通往內在平靜的修行之路;藝,是人心對美的追尋。禪藝之中,蘊含慈悲與關懷,這正是邁向至善之道的實踐,也是人類共修的方向。」
在汐止山間的秋光裡,藝術家與禪師共修一場「無聲的詩會」,以身入境、以心觀物。(圖/記者黃華安攝)
從廣島到食養山房,從器物到心靈,這場雅集將時間釀成最深的靜美,台日兩地藝者以誠相對,讓文化之音無界共鳴。(圖/記者黃華安攝)
-
2025-10-15 21:04:25
-
2025-10-15 19:43:32
-
2025-10-15 19:29:50
-
2025-10-15 19:01:28
-
2025-10-15 17:43:58
-
2025-10-15 17:44:36
-
2025-10-15 16:57:59
-
2025-10-15 17:35:11
-
2025-10-15 17:16:26
-
2025-10-15 16:57:00
-
2025-10-15 16:55:43